在這裡找找我想知道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聽障天使


聽覺障礙
患有聽覺障礙兒童可能會影響他們語言的正常發展,並且也可能因為語言的遲緩而造成其他各個領域的發展遲緩。聽覺障礙的孩子和一般的嬰兒一樣,約在5個月大時發展出兒語,因此要到2~2.5歲才會診斷出聽覺障礙。但因為神經突觸的發展約在1.5歲前,所以越早開始執行介入對小朋友的發展越好,如果太晚可能會錯過語言發展時期喔!

聽障的類別
  • 傳導性(conductive hearing loss):聲音傳導有問題,發生於中耳或外耳。致病原因可能有:慢性耳發言、耳屎堆積、耳膜破裂等。需用外科手術治療(如:裝壓力平衡管或修補耳膜)
  • 神經性(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聲音接受的音量上有問題或聲音有扭曲。發生在內耳、毛細胞或神經纖維有問題而導致無法傳到皮質等。多因感染造成。治療方式有裝電子耳、助聽器。
類型
症狀
受損位置
致病原因
治療
傳導性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聲音傳導有問題
中耳或外耳
慢性耳發言、耳屎堆積、耳膜破裂等
外科手術
神經性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聲音接受的音量上有問題或聲音有扭曲
內耳、毛細胞或神經纖維
多因感染造成
裝電子耳助聽器
  • 另外還有合併上述兩種的。

我們主要的介入目標
  • 用其他感覺刺激來增強感覺處理、感覺調節及感覺統合。
  • 使殘存的聽力有最好的使用。
  • 增進該年齡應有的自我照顧技巧。(如:用輔具)
  • 提昇細動作協調技巧(因為要打手語)
  • 增進視覺訊息的組織運用
  • 提昇社交及同儕互動
  • 增進口腔動作協調
介入技巧(對把拔馬麻來說也很受用喔)
  • 與孩子在同樣的視線高度
  • 與孩子說話的同時,讓它看得見你的臉和手勢
  • 確定孩子有在注意你 
  • 避免背光 
  • 用一般的語氣及音量講話 
  • 說話的同時配合肢體語言 
  • 在句子中間有適當的停頓 
  • 與孩子距離進一點 
  • 保持說話內容簡單 
  • 要有一致性,尤其是對較小的孩子 
  • 跟孩子講話(不要只用手勢和唇語) 
  • 確定助聽器正常與否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雙手整合的發展過程:您的孩子左右開工了嗎?



雙手整合的發展程序:不對稱動作à對稱動作à分化的不對稱動作
  •    3個月以前:不對稱的手部動作型態
  • 3-10個月:對稱動作形態為主,此時的主要動做為雙手及物、抓,或放嘴巴。
  • 10個月:雙手的動作開始被分化。
  • 17-18個月:此時能分離身體的兩側,讓兩手同時去執行不同的功能。因此能頻繁的將雙手作角色分化(role-differentiated),如,一手作穩定,另一手操弄。
  • 18-24個月: 出現更成熟的及物、抓握和手內操弄、視知覺、認知、動作整合和動作計劃,為兩手能同時操弄作準備。
  • 2-3歲:兩手能同時作操弄。
  •  2.5歲:雙側手的使用才算達到成熟階段。此時可作兩手高度分化的活動,如用剪刀剪紙。

治療活動介入策略:
n   嚴重失能:(手部明顯的高張力或不對稱)
  • 提升壞手穩定物品的能力(用(抓握)grasp的方式),及好手操弄的能力。
  • 不適合需兩手同時操弄的活動。
  • 要專心,以提升手部的動作控制。
  • 治療師徒手操做技術(Handling technique):治療師坐於個案身後,幫他穩定肩膀,並將兩手帶至中線。可鼓勵個案作trunk rotation,這有助於跨越中線。
  •   擺放物品通常在中線,但若中線不是最佳位置,治療師應去作調整。
n   中度失能:(低張力或有一些程度的不自主動作)
  • 提升動作的對稱性和穩定性
  • 不適合需兩手同時操弄的活動。
  • 讓個案在些微不穩的平面上執行活動,以促進在作操弄時,能自發的去作穩定的動作。
  • 可執行需要另一手作有效穩定的活動。例如,寫字。
n   輕度失能:(需有更好的bilateral hand use的能力)
  • 提升一手操作,一手穩定的能力。也可在更進一步去執行需兩手同時操弄的活動。
  • 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活動賴促進技巧的發展。
n   肌肉無力:需給予一些幫助或調適技巧,以提升手穩定物品的能力。例如,能提供手臂支撐的桌面。(因為肌肉力量不足,所以手臂穩定的能力不佳)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0~6歲感覺發展

在就讀大學職能治療系時都有唸過,再來複習一下

0~1歲
視:
寶寶0~6個月大期間,牆上可貼色彩對比的大圖、床上懸掛旋轉兔子等,吸引他廣泛地巡視
7~12個月大期間,多讓他爬、探索環境,對寶寶視知覺的發展,具關鍵性的影響
聽:
嬰兒在剛出生時,聽神經尚未髓鞘化,聲音在傳送過程中雖擴散形成回音,但仍可分辨出熟悉人(如:父母)聲音的特質
跟嬰兒說話,要用緩慢、清晰、簡單的兒語方式
嗅:
嬰兒出生後,開始用鼻子呼吸,時時嗅到環境中的氣味嬰兒的視力不好,更需要仰賴嗅覺知道母親的存在隨著嬰兒的逐漸成長,母親不再時時刻刻待在身旁,嬰兒在召喚母親與等待母親的同時,發現蓋在身上的毛毯,它的氣味及觸感讓自己得到舒暢,從此這件毛毯成了小寶寶的依戀物。
味:
4個月大之後,母親餵寶寶吃精心調製的副食品,開始嚐到不同食物的味道與質感飢腸轆轆使身體難過、心理焦躁,而食物能解除痛苦,又蘊含著提供食物者的關愛,使嬰兒身心獲得滿足
觸:
0~1歲階段的發展特色為口慾期,嬰兒透過觸覺細胞密佈的嘴唇,尋找乳頭,以得到食物營養。透過口腔內豐富的觸覺細胞,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外在環境。
前庭:
嬰兒出生前半年,腦發展到皮質下層(脊髓、延腦、橋腦、中腦、間腦),出現原始反射動作
6個月大以後,發展到終腦部位,原始反射動作漸次統合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強壯的肌肉張力,以及保護自己的平衡反應。
透過這些發展,維持頭部在正中位置、保持身體平衡,以及預防跌倒時碰撞頭部,能做最快的反應
本體(動覺):
前6個月,肢體受到原始神經反射的控制,動作的本質也大多屬於不自主的之後,原始神經反射漸次被統合,寶寶的動作控制從頭頸部(會抬頭)開始,到軀幹(會翻身),然後是骨盤(會坐)、膝部(會爬),腳踝(會站),屆1歲時到腳板(會走)的境界。
嬰兒終究獲得肢體的自主性、身體的主控權

1~2歲
視:觸摸與手部的操作,逐步建立視知覺的智慧,如:大小、形狀
聽:會從大人的動作瞭解語彙的涵義。能隨著音樂的旋律及節奏,自發地拍手、搖擺身體
嗅&味:當寶寶覺得孤單、委屈時,可藉依戀物(手帕、毛毯等)的氣味及觸感,讓孩子得到片刻慰藉。新鮮的蔬果,或烹調過的食物,引導孩子用嗅覺與味覺去品味,有計畫地擴展寶寶對食物的喜愛(↓挑食)。
觸:手指尖的觸覺辨識能力開始培養,對口腔的觸覺依賴則逐漸降低
前庭&本體:一歲半就由快走變成跑步

2~3歲
視:顏色歸類、玩具排序或堆疊,無論吃飯、喝水、脫鞋襪衣褲等都要自己做,堅持演練手眼協調
聽:喜歡學大人的語調,語言的運用從疊音進步到短句
嗅&味:學習辨識各種食物的氣味與味覺
觸:2~3歲是孩子的肛門期,訓練大小便
前庭(粗動作協調):溜滑梯、盪鞦韆、攀爬架、蹺蹺板等,培養平衡技巧與雙側動作協調
動作計畫:學會雙腳跳、走直線、騎三輪車、滾接球等技巧性的動作

3~4歲
視聽:辨識更多顏色與形狀,開始有數量概念,可玩簡易拼圖、走迷宮。同時學習相關的形容詞,去描繪多采多姿的花花世界
觸(細動作協調):觸覺興趣,從自己的身體轉移到手部。慣用手也逐漸建立,美勞活動能提供手部良好的觸覺刺激,又增進精細動作的協調
前庭:喜好更刺激的前庭活動,如溜滑梯,甚至嘗試用坐、躺、趴等各種姿勢
本體:連續雙腳跳、開合跳、兔子跳等。此外,手提物、揹背包、推椅子,則能增加臂力與上肢本體動覺

4~5歲
視:喜歡觀察、模仿言行。學習視動協調整合
聽:音感與身體節奏感開始發展,喜歡律動唱遊、打擊樂器
嗅&味:提供多樣化的食物,建立飲食習慣
觸與細動作:剪刀、筷子等工具
前庭&本體:對身體的操控更上一層樓,開始學習遵守遊戲規則

5~6歲
視&聽:聽覺記憶力逐漸靈光,區分主題與背景的視知覺判斷也更敏捷。從動態遊戲逐漸轉移到視聽學習
嗅&味:易受廣告影響,吵著要吃市售零食、飲料
觸與細動作:一手優勢手,一手輔助手。
前庭&本體:全身性的運動,如騎單車、鑽拱橋、爬格子、單槓上翻轉身體,體會頭在不同位置的前庭覺,使用雙手雙腳控制身體的平衡,過程中需要許多動作運用計畫。多給孩子身體位置變化的遊戲

參考資料:高麗芷,感覺統合上、下冊,信誼出版社。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行為問題與待改善行為

在治療室中,小朋友偶爾會出現行為上的問題,例如:老師剛拿出圖卡,問題還沒問完,就有小朋友搶著回答;又例如:前面有人在等著過平衡木,後面來的小朋友就搶著插隊;還有的小朋友會在輪流等待的時候去碰觸活動範圍內的物品。其它還有一些常常困擾家長或老師的行為,像是大家坐好時某位小朋友卻動來動去的”;或是應該要慢慢走的平衡木,小朋友卻用衝的,似乎不知道危險。

各位家長曾經被這些問題因擾嗎?然而,大家又是怎麼處理像上述的問題呢?是口頭訓誡?還是打屁屁?

當然,用兇的最快,有時也必須用這招,但是,大人們卻往往也弄得自己情緒上來,事後需要再花時間整理自己的心情,有時會弄得一家都不高興。

怎麼帶孩子呢?個人覺得,第一步是爸爸媽媽之間要和睦有共識,光這一步做到就不簡單,只是這是另一個話題。再來,對小朋友的行為問題部分,要先抓問題最大的二~三個來處理,我們要來”管理”行為,這是很理性的,不是今天老爸不爽就吊起來打,老媽高興就給你買給你玩。

抓出主要問題後,就要開始記錄目前問題的頻率,例如:阿花這星期在學校有二次跟別人起衝突並且打人(問題行為是:打人/推人。出現頻率是:2次。時間長度是:7天,可自由設定)。於是乎,我們有了寶貝們的行為基礎率(Baseline)。






哇,阿花這星期還算乖,只在星期天亂一些。爸爸媽媽們,小寶貝都有努力聽話了,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另一個方式,用正面的方式來鼓勵呢?這個不是看心情給的,是事先家長跟小朋友約好講好的。
本來有另一個想法,是在沒有記錄×的地方就記錄★,不過這樣一來就會有17個,變成滿天星,您喜歡的話也是可以。計分的方式是因小朋友而調整的,可以彈性設計,要給的獎勵也是每一家不同。過一段時間小朋友進步了,就可以再設定新的、想改善的目標行為,同時,也恭喜您,您的管教成功了!!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大雞慢啼v.s發展障礙

有許多孩子與常態的發展里程碑相比較慢,但卻因為家長或家中長輩認為是所謂"大雞慢啼",而延誤了早療的時機>_<
也不是說鼓勵家長們大驚小怪或杯弓蛇影啦(笑)
但若發現有點異樣時就帶來醫院給專業人士鑑定一下,不是比較保險嗎?寶貝沒事當然最好囉:)

以下來介紹一下發展障礙到底分為哪些呢?

發展障礙(Developmental Disorders)
一、智能遲緩(Mental Retardation)
一般來說是心理功能沒有發展出來,牽涉到記憶、學習、理解、適應、解決問題等能力都有一製的低落稱之。
診斷是智力測驗平均值低於2個標準差即為智能遲緩。(如:魏氏兒童智力測驗低於70分)
依據台灣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智能障礙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輕度: 智力測驗平均值低於2-3(含)個標準差
  • 成年後心理年齡介於9歲到12歲之間(最高到小學5-6年級的心智年齡)
  • 在經過特殊教育教育與訓練之下,可以自理部份生活
  • 可以從事半技術性或簡單技術性工作
2.中度: 智力測驗平均值低於3-4(含)個標準差
  • 成年後心理年齡介於6歲到9歲之間(最高到小學中低年級的心智年齡)
  • 在他人監護指導下僅可部份自理簡單生活
  • 在他人庇護下可從事非技術性的工作(例如在庇護工廠工作),缺乏獨立自謀生活能力

3.重度: 智力測驗平均值低於4-5(含)個標準差
  • 成年後心理年齡大多在3歲以上未滿6歲之間(最高到小一或幼稚園大班的心智年齡)
  • 無法獨立自我照顧,亦無自謀生活能力,須賴人長期養護
4.極重度: 智力測驗平均值低於5(含)個標準差
  • 成年心理年齡未滿3歲
  • 無自我照顧能力及自我謀生活能力,需要他人長期養護

二、語言發展障礙(Speci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of Speech and Langauge)

通常我們會開始感覺到孩子比較慢的其中一個部分,就是語言,也就是"大雞慢啼"的源頭。
診斷時會先排除智能不足,分為兩種:

1.接受型--聽得到但是聽不懂,因為語言是學習而來的,所以有接受障礙的必然會有表達障礙
2.表達型--聽得懂但是表達不出來,這種治療的預後較好

通常男生較多,其中以表達型為多~

學習障礙指的是學業技巧學習有障礙,診斷時會先排除智能不足,分為:

1.閱讀障礙--無法把語言符號和視覺呈現的符號結合在一起,也有人把書寫能力列在這一項中
2.拼音障礙--構音、構句、用字困難
3.算術障礙--針對數的學習概念有障礙,推理能力差
也是男生比較多@@"

四、動作協調發展障礙(Motor Skills Disorders)
發展性運動協調障礙:
孩子日常的動作表現顯著低於其生理年齡及測量所得智能預期應有的水準,像是動作很慢、總是拿不牢東西會掉落、做事很笨拙、運動競賽表現不好等等,而且有顯著妨害學業成就或是日常生活的活動。

五、廣泛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自閉性障礙(Autistic Disorder)
2.Rett氏症
3.Asperger氏症(亞斯柏格症)
4.其他未註明之廣泛性發展障礙

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s)
一、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二、品性疾患
三、對立性反抗

情緒障礙
1.分離焦慮
2.害怕恐懼
3.畏懼症
4.強迫症
5.創傷後壓力症
6.憂鬱症

以上大略為發展障礙的一些分類,若有想要詳細了解的部分也可以反應給我們唷:)

想要跟家長們分享的不外乎是寧願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提高警覺,也不要延遲寶貝們的治療時間,畢竟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做父母的最關心的囉~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他是耍自閉??還是自閉症??

自閉症的孩子在三歲前會有下列的基本特徵:

一、社交互動方面(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關係和基本社交的能力)

1. 跟人的眼神接觸缺乏(ex:我的小孩都不怎麼看我>_<、不太理人、躲避視線接觸)

2.不易和親人或他人建立關係

3.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所以也不會以一般人會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溝通障礙方面

1. 對於他人肢體語言、口語、手勢或表情等有理解的困難

2.難以有溝通性的語言,多半是單字或字詞類;有的會重複性的說一些詞、鸚鵡式的仿說(聽到電視或廣播、CD說故事的內容等,會一直重複地說);甚至答非所問、說話音調沒有抑揚頓挫

3.缺乏模仿能力、想像力弱、象徵性的遊戲(如扮家家酒)

三、固定的行為模式或喜好

1.行為中會有特殊、固定的習慣或方式及程序,無法按照規則玩玩具而且玩法單調無變化

2.會有重複性的動作,如:前後搖擺或旋轉身體、在室內跑來跑去滿場飛、拍手、搖晃頭部

3.會對物體的某個部位或特定形狀的物體感到著迷,如:圓形



如果您覺得您的寶貝好像有點符合上述的情況的話,趕緊帶來醫院做進一步的確認唷,
寧可緊張一點也不要耽誤孩子寶貴的成長期間 :)

黃彥鈞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畢業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職能治療師2011/09至今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許凱婷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職能治療師2011/09至今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吳育德

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系畢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職能治療師2001/08至今
宜蘭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一屆理事/財務主委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張致偉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職能治療師2004/06至今。
宜蘭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一屆理事。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通常我們都很難接受現狀. 只是我們都要學著去接受, 去接受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孩子目前的一切, 活的快樂些吧! 並且把快樂帶給家人.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我的孩子是過動兒嗎?

不是。

通常我都是這樣跟家長說的。
聽起來好像很武斷^^"

根據DSMⅣ(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要斷定一個孩子是否過動(即「注意力缺損過動正」),其標準為:

一、具有下列兩者之一或兩者皆有
注意力缺損
ü           九項有六項以上
ü           持續六個月以上
ü          與同儕發展程度不一
過動或衝動
ü           九項有六項以上
ü           持續六個月以上
ü          與同儕發展程度不一
過動
衝動
1.       組織力變差。
2.       容易受不相關刺激分心。
3.       注意力無法持久。
4.       面對面說話似乎沒在聽。
5.      常粗心犯錯,不注意細節。
6.       無法依指令完成應做任務。
7.      不喜歡、逃避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情。
8.      常常忘記事情。
9.      常常弄丟需要物品。
1.      坐時扭動不安。
2.      必須要坐著時,常會離開位子。
3.      不合時宜地跑或爬。
4.      無法靜靜玩。
5.      常常像是快要瀕臨衝動。
6.      多話。
7.      問題未問完就搶答。
8.      無法等待、輪流。
9.      常打斷他人談話或遊戲。

二、過動、衝動或注意力問題在七歲以前就出現,並造成損傷。
三、至少在兩種不同的場合出現損傷。
四、社交、課業、工作的功能上有明顯損傷。
五、不屬於任何一種精神或心裡障礙。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學習障礙

「老師老師,我的孩子考試都考不及格,他是不是有學習障礙阿?」


唔......好問題,
「學習障礙」是近年來很常聽見的一個詞兒,
很多考試考不好的孩子的家長,紛紛懷疑自己的小孩有所謂的「學障」,
然後就開始一連串的擔心啦!
但其實要有「學障」的診斷,可也沒那麼容易呢!


定義與條件:學習障礙是一個教育診斷名詞,其首要條件就是一定要有學習上的困難。如果沒有其他方面的障礙與問題,但學業成就卻持續地低落,才稱之為學習障礙。


所以,如果今天孩子已經有「智能不足」的診斷(即有經過專業人員的鑑定,最普見的就是魏氏智力測驗),其學業上的落後是可預期的,那就不能說他是學障;如果今天孩子從小就被剝奪資源(如:低社經地位的家庭無法供孩子上學、遭受家暴的小孩),因而造成其學習上的落後,那也不能稱之為學障。


學習障礙主要分為四類:

  1. 閱讀障礙:有的孩子文章看過去,每個字都懂了,卻無法理解其意義;或是一個字在當下學習沒有問題,但隔一段時間之後就忘記了;有的孩子看不懂文章,但如果用口語表達他就能夠通懂;有的孩子會跳漏字,或將字的左右看反。
  2. 拼音障礙:基本的ㄅㄆㄇ都會,但合併兩個注音以上的音就念不出來,或注音的四聲分不出來。
  3. 算術障礙:某些觀念無法理解,如除法、分數。
  4. 混合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的特徵:

  1. 閱讀錯誤:如把白、目、自看錯
  2. 理解困難
  3. 書寫錯誤:左右相反或上下顛倒。
  4. 有人會有輕微的神經功能異常
  5. 較多種類的認知功能缺損

行為上的特徵:

  1. 過動
  2. 知覺動作障礙
  3. 動作笨拙、協調不佳:如球類技巧不佳、無法在範圍內著色。
  4. 注意力不集中
  5. 衝動行為:如無法排隊等待、沒聽完題目就急著舉手。
  6. 記憶、概念思考較弱:短期記得住長期記不住、形狀顏色概念不佳。
  7. 特定學習障礙:如閱讀、算術。
  8. 語言障礙:如句子應用、句子組織、句子理解、語言記憶不佳,或構音有問題。
  9. 軟性神經徵兆:如精細動作差、手眼協調差、平衡感差、對於空間距離判斷錯誤、左右不分等。
  10. 情緒不穩:大部分是因為以上幾點原因造成。

如果家長懷疑自己的孩子有相關問題,歡迎帶至醫院尋求專業諮詢,
一昧地讓孩子去安親班、補習班、私立學校,有時反而不見得會有好成效喔。

孩子的氣質

「我的孩子學得好慢,都跟不上別人!」、「我的孩子過動嗎?」、「我的孩子都沒有朋友,是不是自閉兒啊!」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氣質,不同氣質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學習、反應都不一樣。


「氣質?我都送他去學鋼琴跳舞,我的孩子本來就很有氣質!」


這位媽媽你誤會了,這裡所說的「氣質」,並不太是國語辭典裡指的:「性情、秉性。指個人性格上的特徵,常受個體的家庭背景、生理狀態、社會環境影響。」(摘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孩子的氣質是先天的,一般來說分為容易適應型、適應緩慢型、適應困難型三大類;一般來說,若能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給予不同的期望、教養方式,對其學習、適應環境能力較佳。



如果他今天就是個慢郎中,家長何必把自己的「急迫」加在他身上呢?
如果今天他就是個急驚風,你又要如何要求他慢慢來、不要急呢?

想要了解孩子的氣質,可讓主要照顧填寫「兒童氣質量表」,
此量表為家長自填,家長可以上網搜尋,也可以帶至各醫院做評估,
但注意,此量表主要提供家長、學校老師參考用,並不代表一切,亦非強將孩子分類


所以,著急的家長們,
別急著幫孩子貼上標籤,先好好地了解孩子需要的教導方式,再給他最需要的 :)

江家榛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職能治療師2009/05至今。
宜蘭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二屆理事。


孩子是棵小樹,
給他什麼樣的營養、照顧,他就怎麼成長。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認識『視知覺』

視覺在兒童知覺發展上扮演一非常重要的角色!來自外在環境的刺激有70%皆由視覺接收,而這些訊息進入大腦皮層處理的過程即為『視知覺』。
視知覺包含「視覺接收」「視覺認知」二大部分。
視覺接收係指眼球動作、視野及視力等屬構成視知覺之最底層的基本能力,一般可藉由眼科診療得到有效處理。
視覺認知則涵蓋多層面的高級視覺處理過程,包括視覺注意力、視覺記憶、視覺區辨、視覺想像等,若上述任何環節出了問題,在學齡兒童參與閱讀、書寫、拼音、算數等課程中,將造成寫字左右顛倒、閱讀抄寫會跳行漏字、立體空間概念不佳等現象。

視知覺障礙與學業表現
◎ 視覺注意力包含四個層面
1.視覺警醒度-可注意該看的標的物,
2.選擇性注意力-只注意相關物而忽略其他不相關的刺激物,
3.持續性注意力
4.分享注意力-可同時注意二個以上標的,可妥善分配注意力廣度及應用。
若出現障礙則學童常因視覺刺激而分心,在課堂上東張西望;若對新視覺刺激接收不良且易疲累,則習慣注意舊訊息而無法學習新知;而注意力持續度不足則影響複雜訊息接收及處理;無法同時注意二件事則易混淆及分心。

◎視覺記憶
可分為短期記憶(記憶有限訊息片段約30秒)及長期記憶(資料庫)。若記憶存取過程出現障礙則無法比較眼前所見及過去經驗影像,造成物體或字形再認困難,甚至訊息記憶策略應用表現亦較一般學童差。而序列記憶則影響詞語前後順序排列困難。

◎ 視覺區辨為分辨物體特徵之異同點,進而執行再認、配對及分類。包含形體知覺(物體恆常概念、視覺完形、主體背景區辨)、空間知覺(空間、深度概念、環境定向)。影響兒童辨別物體形狀、顏色、大小、長短、粗細等物理性質,進而造成注音符號、字形辨別的能力,或認出寫字錯誤的地方和部首的差異時會有困難。視覺空間有問題可能會把字翻轉過來寫,例如數字6→9,而國字的部首可能就會左右寫相反。

◎視覺想像
將聽到的訊息形象化的能力,為閱讀理解及拼音的基礎。

視知覺障礙往往已影響到學習才被發現,家長不明究理地責怪孩子,只會加深挫折感更造成學習意願低落。當家長或老師發現學童有疑似上述問題,針對這些無法採眼科矯治的障礙,可洽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做進ㄧ步的功能性視覺評估或視知覺評估,及早釐清問題根源以採取正確處置與遊戲訓練,提高學童學習動機,加上家長及老師的配合,使治療更完整全面。

小手手準備好要寫字了嗎?

-兒童手部技巧與書寫功能表現-
學齡兒童每天必須花上1/4至1/2的課堂時間從事紙筆活動,因此握筆寫功課常是家長及老師評斷學業成就最顯而易見的依據之ㄧ,也是轉介職能治療師常見的原因,相關主述多為寫字很慢、字跡潦草、邊寫邊抱怨手痠或常出現甩手的動作等等。


手寫發展與書寫相關能力要素
兒童書寫技巧發展由塗鴉(1歲)、仿畫(2歲)、抄寫線條及圖形(3-5歲),至真正具書寫文字雛型(6歲),ㄧ路走來手部結構及動作技巧直至上小學前才完全準備好要寫字,至此所具備的能力要素包括:感覺動作發展基礎(本體覺及運動覺、兩側整合、姿勢及平衡、肩部及手腕穩定與動作、觸覺、動作計畫)、精細動作要素(拇指發展、手弓形成、掌內操作、手掌橈側與尺側分工、手眼協調、手腦側化)。

至於上述各要素發展成熟與否可藉由觀察兒童上肢近端(肩肘)及遠端(腕掌指)動作來評量。觀察重點有:1.肩部穩定度,2.前臂穩定度,3.手腕穩定背屈動作,4.拇指獨立動作,5.手掌兩側分工,6.虎口穩定度,7.手指個別動作,8.手弓發展,9.掌指間移動動作,10.指尖旋轉動作。

手部動作與訓練活動
1. 近端關節(肩肘)穩定度

*趴姿下從事手部活動
*小狗趴及爬行動作
*小牛拉車
*拍球
*甩動跳繩
*黑板上畫大圈圈


2. 手腕穩定背屈動作
*垂直面上執行手部活動
*捲收或捏皺毛巾
*擦地板

3. 拇指獨立動作及虎口穩定度
*捏緊夾鍊袋的動作
*按壓自動鉛筆的動作
*曬衣夾夾珠珠
*骨牌遊戲
*紙牌遊戲(攤開紙牌的動作)

4. 手掌兩側分工
*彈手指
*使用剪刀
*翻轉硬幣
*單手手指搓湯圓


5. 手弓發展
*手掌捧物
*掌內搖骰子
*蜘蛛(手掌做蜘蛛狀)爬牆
*操作有握柄的工具如披薩刀

6. 手指個別動作及指尖操作
*手指操
*小圈內著色
*錢幣排列及投入錢筒

7. 掌指間移動動作
*串珠珠及穿線遊戲
*單手收零錢及給零錢
*毛蟲爬樹(單手上下移動筆桿)


以上是加強肩肘腕掌指穩定及動作之活動建議,其他書寫相關能力如手眼協調、兩側整合、視知覺相關要素等,應由職能治療師詳盡評估後安排適當的療程訓練與居家活動。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俞佳鈴

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業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職能治療師1999/06至今
羅東博愛醫療復健輔具中心專任/兼任職能治療師
宜蘭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一屆常務理事/專業發展委員會主委



自由, 是可以讓孩子盡情揮灑屬於自己的色彩.
規範, 是爲了讓孩子在現實中踏穩自己的腳步.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楊逸群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
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所職能治療組碩士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職能治療師2000/08至今
宜蘭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1屆理事長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第15屆學術發展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4屆專業發展委員會委員


我的堅持~孩子要在有歡樂氣氛的環境下, 才會有最好的成長!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治療特色

職能治療業務分為生理障礙職能治療及兒童職能治療二大領域,
針對高危險嬰幼兒與疑似發展障礙兒童進行早期篩檢、早期療育,提供完整跨專業團隊服務。
兒童職能治療業務會透過評估及會談,設計一連串「有目的的活動」,提供全人觀點之多面向職能治療服務;
並提供家長、學校相關內容諮詢。



寬敞的感覺統合大治療室,有懸吊系統、球池、以及隱藏在各處的治療器材



 
發展障礙治療室,一應俱全的治療器材以及評估工具

治療內容

職能治療的範圍很廣,主要服務內容為:

腦傷、脊髓損傷、手部外傷、燒燙傷、副木製作等成人職能治療;
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學習障礙、過動兒、感覺統合異常等小兒職能治療
日常生活功能與科技輔具評估及訓練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聯絡方式

地        址:宜蘭縣羅東鎮南昌街83號 門診3樓

電        話:03-9543131#3313、3312

治療時間:週一~週六 AM 08:00~12:00
                   週一~週五 PM 14:00~19:00

e-mail:


檢視較大的地圖